湯森路透(Thomson Reuters)旗下業務CMR International日前發布的一份新報告表明,亞太地區的制藥企業正在把業務模式從生產非****藥轉向高風險、高回報的新藥研發。
《2010Asia Pacific研發Factbook》第1版描述了這一變化情況,這份報告顯示,亞太地區的臨床試驗活動和在研新化合物分子數量都有所上升。
湯森路透生命科學領域的咨詢負責人HansPoulsen表示:“雖然2009年亞太地區僅獲得不到1%的****研發費用,但是一些趨勢是明顯的,亞太地區對上述活動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
臨床試驗招募的****數字突出了從美國轉向亞太的明顯變化。2002年,****范圍內,在北美招募的病人占53%;2008年這一數字則降至32%。同期,****在亞太招募病人的比例由6%升至11%,歐洲則出現了由14%升至17%的小幅增長。
與此同時,由非****藥企業,尤其是印度企業開發的新化合物分子類產品數量的增加也體現了出企業投資于研發的明顯趨勢。
亞太地區****挑戰的數量也展現出了企業為獲取市場份額所采取的積極途徑在不斷增加。例如,由印度企業發起的****挑戰在2006至2009年期間增長了60%,構成了亞太地區業務模式變化的基礎。
HansPoulsen說:“亞太轉向更多臨床試驗和藥物開發的好處顯而易見:這既為本地制藥行業吸引更多的投資,也讓本地人群更早獲得使用新藥的機會。但是,這一趨勢是被看成企業間合作的機遇,還是令跨國公司競爭上升還不清楚。”當涉及亞太臨床開發活動時,臨床研究基地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報告指出,就招募病人的人數而言,泰國名列前茅,馬來西亞則排名****;就監管成效而言,日本則名列前茅。
報告中公布的信息皆以覆蓋大型制藥企業的****手資料為基礎,這些大型制藥企業在制藥行業****研發費用中占80%左右的份額。 |